#貢丸湯料理教室 #Step04
#貢丸湯的攝影師筆記
大家好,我是《貢丸湯》雜誌的攝影師董昱。很高興可以在《貢丸湯》五週年的時刻,從鏡頭後面走上台前、和大家談談拍攝新竹的過程。畢竟,在這半載的時光之間,我和很多人一樣感到難以置信——原來一本以新竹為主題的刊物,竟然可以走得如此之遠。
如果要分享參與《貢丸湯》這五年來的拍攝經驗,恐怕不是三言兩語能夠道盡。以下,我想從幾個方面來談我眼中的《貢丸湯》,與其說我要談的是《貢丸湯》的攝影,不如說我是從操作攝影的角度,來談《貢丸湯》的設計與編輯群,如何和我一起構思出每一期雜誌的內容。雖然只是我個人的觀察和想法,但希望能夠藉由貢丸湯料理教室,為《貢丸湯》留下一些註記。
#視覺與內容並進的工作流程
在我經歷過的雜誌委託中,照片的功能大致上分成兩種。一種是「#圖說式」的,也就是說照片僅僅是作為文字的輔助,讓讀者對於文字介紹的內容,可以有更具體的印象;比如說:編輯今天想介紹東門城,攝影師就去拍東門城;編輯今天想要介紹動物園,我就去拍動物園。另一種是「#情境式」的。有些時候,雜誌的文字內容不見得能夠與現實中的物件直接對應,但為了避免版面單調,因此需要一些能夠襯托文字用的情境照片。舉例而言,今天雜誌希望有「夏天」的感覺,攝影師就透過畫面的安排、給讀者留下夏天的視覺印象;至於什麼是夏天,除了仰賴編輯文案的線索之外,再來就是憑藉攝影師的美感經驗來進行安排。
上述的區分只是一種粗略的劃分,事實上,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,大幅度地模糊了上述兩種照片上的邊界。在今天雜誌出版的環境中,讀者在進入文字細節之前,往往是「先看圖、再看文」;為了吸引讀者的目光,僅僅是圖說式的照片,也會被要求更具有「意境」。這種要求雖然相當抽象,今天卻廣為雜誌編輯使用,像是常見的「#日系風」、「#歐美風」;有趣的是,「OO風」當道的時代裡,很少有人能夠精確地說出這些風格具體指涉了哪些修圖的參數。攝影師的工作,於是只能藉由濾鏡、色彩、光線、構圖......等細微的攝影細節,逐漸累積、堆疊出了一種視覺的風格,形塑雜誌給讀者的印象。
也正是在這樣大環境的變遷中,《貢丸湯》的設計與編輯群一直努力、試圖想開創一個有別於一般雜誌的工作流程,就是讓「視覺」從企劃端就與內容一起進行討論。雖然這不是一個有意識的、事先就規劃好的工作流程,但隨著雜誌一期又一期的發行,編輯群、設計師、和攝影之間逐漸凝聚了一個共識,就希望文章的內容可以和平面設計有更好的連結。用更簡單的話來說,就是「形式」和「內容」可以同時進行作業。
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,我不認為《貢丸湯》的照片是我個人的成果;我甚至認為,如果不是設計和編輯如此用心的使用照片,《貢丸湯》的攝影恐怕也不會讓人留下印象。對我個人而言,這是一件相當幸運的事情;因為在這樣的工作流程上,我不只是一個想法的執行者(一個單純的攝影師),而是能夠從更前端的部分參與、從我的專業貢獻視覺上的創意。在照片被大量且快速生產的時代裡,《貢丸湯》對於創造力的要求,對我而言是一種奢侈的挑戰。
▍購買《貢丸湯》請至👉🏻
📖博客來網路書店
📖TAAZE讀冊生活網路書店
📖全台誠品、金石堂、墊腳石書店
📖各地獨立書店:https://pse.is/GM9TG
📖見域小賣店 CitiSelect:新竹市長安街6號
追蹤見域工作室IG📷:instagram.com/citi.lens